《新聞中的科學/水庫水質解析》恐怖微囊藻毒 喝了恐罹肝炎

 

 

2012/11/12

【聯合線上企劃╱聯合報記者 鄭朝陽】

畢生鑽研藻類的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主任吳俊宗指出,藻類是造成水庫優養化的元凶,一般在水庫、湖泊常見的藻類為藍綠藻,其中最讓自來水主管機關頭痛的,就是「微囊藻」。

吳俊宗表示,微囊藻由很多直徑只有三到八微米的微小細胞構成,它的藻體較大,形狀不規則,喜歡在優養化水體中生存。水庫上游如有家戶、畜牧、旅遊等汙染源,就會造成藻類大量繁殖,在水面形成藻華或浮渣,並使水體產生強烈的霉味;一旦微囊藻也來湊熱鬧,「代誌就大條了!」

他解釋,微囊藻釋出的微囊藻毒是一種肝臟毒素,用萃取的微囊藻毒注射白老鼠,半小時到兩小時左右白老鼠就因肝臟出血、壞死而亡。因為它是慢性毒素,成為腫瘤促進因子,會誘發急性肝炎並導致肝癌。一旦飲用水中含有微囊藻毒,長期累積在肝臟,就會增加人類罹患肝炎、肝癌的風險。

國外曾發生過水牛、鱷魚喝了含有藻毒的水而死亡的事件;1998 年巴西更傳出洗腎用水遭微囊藻毒汙染,導致洗腎病患集體急性腎衰竭死亡案例,震驚全球。目前國內水庫和自來水管理機關都已建立微囊藻毒的監測機制。

微囊藻的數量也與溫度呈正相關,受日曬後的水溫越高,藻類就會大量繁殖。

吳俊宗說,微囊藻毒最可怕的是具對熱的穩定性,加熱也不易被破壞。換言之,含藻毒的水煮沸也去不掉毒物,而且它的分子量極小,用濾水器過濾也對去毒無濟於事。以活性碳吸附、臭氧或在水中加氯消毒,也只能破壞一定程度的毒素,無法百分之百去除。

吳俊宗解釋,微囊藻含毒是一種生物防禦的自然法則,會讓侵犯它的動物吃下毒素而死。

除了微囊藻,優養化水域的毒藻還有「魚腥藻」。吳俊宗說,魚腥藻毒是一種神經毒,攝取極低劑量,就足以讓人神經麻痺。而魚腥藻也曾在離島的水域現蹤。

至於檢測微囊藻等藻毒的技術,吳俊宗表示,目前已研發出藻毒檢測試紙,利用酵素和藻毒的反應作用,在試紙顯示顏色並辨認之。

【2012-08-13/聯合報/AA3版/新聞中的科學】

更多相關文章

解開數字密碼 安麗淨水器隱藏好水的秘密

養魚才知水質的重要

arrow
arrow

    ~HELEN~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